1957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知名演员石挥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打击。向来专注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他,因在众人批评的声浪中深感压抑,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。这个悲剧的发生,与时任上影副厂长张骏祥的批判密切相关。当时,张骏祥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了严厉的文章,痛斥石挥,结果引发了众多艺术家对石挥的口诛笔伐,这也为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石挥的自杀在张骏祥心中投下了深深的阴影。这个才华横溢的海归学者因此深感愧疚,这种负担几乎伴随了他整整一生。十年后,命运的捉弄再次降临,这一次,同样的厄运也落到了张骏祥的头上。
张骏祥生于1910年,身世显赫,他的祖父是晚清的举人,外祖父则是翰林学士,家族背景极其尊贵。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,十分注重儿子的教育。七岁时,张骏祥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,在私塾中成绩优异,深得先生青睐。老师预言他日后必成大器。果然,张骏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师大附中,并在校期间对外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,积极参与翻译俄国小说《红笑》。高中毕业后,他毫不费力地考入了北师大。
十八岁时,张骏祥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。在清华,他深入研究莎士比亚等世界级戏剧大师的作品,取得了显著成绩,毕业后被留校任教。二十五岁那年,清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留学机会,而张骏祥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著名剧作家曹禺,彼时曹禺已经小有成就,而张骏祥仍是一位刚刚起步的年轻学子。然而,在一场公开考试中,张骏祥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,成功争取到留学美国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61%时光荏苒,张骏祥在耶鲁大学完成了戏剧专业的硕士学位后,毅然回国投身艺术事业,并在曹禺的推荐下进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。在此期间,张骏祥不仅完成教学任务,还协助曹禺组织排练,甚至亲自指导了曹禺的经典作品《北京人》。
30岁时,张骏祥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折点,他离开了偏僻的江安小城,来到大都市重庆担任导演。在重庆,他凭借扎实的戏剧基础和丰富的文学修养,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,成为受人敬仰的导演。更因其风度翩翩,他成为了许多女演员心中的梦中情人。此时,重庆戏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白杨也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。尽管白杨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婚姻,但思想开明的张骏祥并不介意,二人很快从一见钟情走向婚姻的殿堂。
然而,好景不长,由于两人性格和教育背景的差异,他们的婚姻逐渐出现裂痕。新中国成立不久后,这段婚姻未能熬过七年之痒,最终和平分手,成为陌生人。此时,张骏祥已过不惑之年,且没有孩子,这让他在事业与学业上突飞猛进的同时,也感到生活的空虚与孤独。
1951年秋季,张骏祥被派往印缅等国作为文化团代表进行访问,期间他遇见了生命中的第二任妻子,深受欢迎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。周小燕比张骏祥小七岁,来自上海,自小便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唱歌与钢琴,虽然嗓音条件有限,但一次扁桃体手术后,她的嗓音发生了神奇的转变,从此,她在歌唱事业中展露头角,顺利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,并获得赴法留学的机会。回国后,她迅速成为音乐界的明星,最终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导师。
共同的教育背景和事业经历使得张骏祥和周小燕彼此默契,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。对于张骏祥的二婚,周小燕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和理解。面对外界的质疑,她始终站在丈夫的身边维护家庭的和谐。二人后来迎来了自己的孩子,四十多岁的张骏祥终于有了女儿张文和儿子张本。
然而,石挥自杀的悲剧给张骏祥带来了深深的抑郁,到了1966年,张骏祥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。身心的巨大压力使他和妻子周小燕一度陷入困境,特别是经济上的困窘,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。即便如此,夫妻俩始终没有放弃,相互扶持,度过了这段黑暗时光。最终,张骏祥迎来了事业的恢复,成为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,而周小燕则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。
他们的女儿张文也在国外定居并成家立业。1996年11月14日凌晨,张骏祥因病去世,享年86岁。
发布于:山东省